中化新網訊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基于電容去離子技術發展了三維泡沫集流體用于海水淡化,利用其獨特的泡沫結構增強集流體與碳漿料之間的電荷傳輸能力,大幅度提高海水脫鹽性能。
研究人員發展了一種三維泡沫結構式集流體來增強流動電極電容去離子技術(FCDI)的脫鹽性能,利用其復雜的傳質孔道、孔道內較小的電荷傳輸距離和泡沫表面較大的電荷傳輸面積來提高集流體對碳漿料的電荷傳輸。
與傳統FCDI裝置相比,新型三維泡沫集流體取代了傳統的二維平面集流體,這使得流道內的碳漿料能夠更好地完成電荷傳輸過程,提高了FCDI裝置脫鹽能力。對不同孔徑的集流體進行電場和流場模擬發現,孔徑在30孔隙密度(ppi)時,泡沫集流體擁有較少的低流速區域和較大的有效電荷傳輸區域。同時,在脫鹽實驗中發現,30ppi的泡沫集流體具有3.29微摩爾/平方厘米·分鐘的平均脫鹽速率和93%的電荷傳輸效率。
研究人員進一步對模擬海水、南海和黃海海水分別進行脫鹽測試,結果表明三維泡沫集流體FCDI裝置具有優異的海水淡化性能,脫鹽率達到99.9%,能成功將海水淡化。該工作對后續電容去離子技術在凈水領域的發展和工業化推進具有深遠意義。
相較于傳統的反滲透和電滲析技術,電容去離子技術(CDI)作為一種新興的海水淡化技術,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高效的能源利用效率、相對較低的造價成本及對環境十分友好,近年來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其中,FCDI作為電容去離子技術的分支,利用活性炭水溶液在裝置內形成雙電層吸附鹽離子的原理,憑借著偽無限吸附容量和較高的鹽離子吸附速率,被認為是進行高效海水脫鹽和資源富集濃縮的強有力技術。然而,目前的FCDI工藝仍存在電荷傳輸面積有限和電荷傳輸距離較大等問題,削弱了集流體對活性炭水溶液的電荷傳輸能力,降低了FCDI裝置的脫鹽性能。因此,對集流體進行優化,進而擴大電荷傳輸面積和減小電荷傳輸距離,對提高FCDI脫鹽性能和推動海水凈化工業化進程至關重要。
在2021年度陜西省科技獎獲獎項目中,由長安大學、西安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等聯合完成的“基于甲醇汽車試點運行工程中的重大技術攻關研究”獲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近日,由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研發的新一代HAT-300S甲苯歧化與烷基轉移催化劑在海南煉油化工有限公司成功開展工業試驗,裝置一次投料成功,產品質量達標。